朴的、原始的威慑战略,这就是所谓“威加于敌”的“伐交”理论。我们既然把“伐交”的“交”理解为军事外交,并将它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,那么,如果不对“交”字的确切含义作一番考究,整个论点便难以成立。《孙子》中,“交”凡作为独立的词使用,都是指结交、外交,如“其次伐交”(《谋攻》)、“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,不能预交”(《军争》、《九地》)、“衢地则合交”(《九地》)、“则其交不得合。……不争天下之交……”(《九地》)等,皆属此类。而当“交”仅仅作为语素与另一语素构成合成词时,那就另当别论了,如“交合而舍”(《军争》)、“交地则无绝”(《九地》)、“交地吾将谨其守”(《九地》)等等。以上是《孙子》中“交”的使用规律。根据这一规律,“其次伐交”的“交”显然是指外交而言。孙子论述“伐交”,不是一般意义地谈论军事外交,而是把它提高到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的全胜战略的高度来论述的。通过“伐交”而欲达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的全胜战略目的,必须有相当的军事实力作后盾。因此,孙子提出了“威加于敌”的前提条件,从而形成他那个时代所特有的“威慑战略”。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《孙子》,主要体现在《谋攻》、《仇变》、《九地》等篇章中,其中最具有典型性、代表性的话就是:“夫霸王之兵,伐大国,则其众不得聚,威加于敌,则其交不得合。是故,不争天下之交,不养天下之权,信己之私,威加于敌,故其城可拔,其国可毁。”(《九地》)意思是:凡是霸王的军队,进攻大国就能使敌方的军民来不及动员和集中;把威力加之于敌,就使它不能同别国结交。因此,不必同敌国争着去与诸侯结交,不必同敌国争着去与诸侯合谋,只要显示自己的称霸意图,把威力加之